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磁铁的妙用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磁性、磁极作用等)和常见形状;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及原理。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磁铁相关现象的规律;能运用磁铁性质推理解释生活中磁类物品的工作逻辑。 3.探究实践:能完成标记磁铁位置、“抓小偷”等磁铁相关探究活动;能在力的相关活动中观察、记录用力后物体的变化。 4.态度责任:保持对磁铁、力等科学内容的探究兴趣;养成在探究中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磁铁的三大基本性质(吸铁性、指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2.教学难点:理解“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能利用磁铁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分离铁钉和沙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各1-2块;小铁钉、沙子混合材料;指南针、门吸、冰箱贴、磁性手机支架等实物教具;PPT课件(含磁铁形状、性质、用途图片/视频)。 学生准备:每人1块条形磁铁;回形针、小铁片、橡皮、塑料尺各1份;卡纸、小木棍、绳子;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拿出提前制作好的“跳舞的小虫子”玩具(卡纸虫子贴铁片,下方用磁铁控制),操作玩具让虫子“跳舞”,然后提问:“小虫子为什么会跟着动呢?秘密就藏在老师手里的东西里!”接着拿出条形磁铁,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磁铁,它还有很多神奇的本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妙用》。” (二)探究新知,掌握性质(15分钟) 1.认识磁铁的形状(3分钟) 教师展示条形、蹄形、环形磁铁实物和PPT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磁铁长得一样吗?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磁铁常见形状有条形、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用途不同。 2.实验探究磁铁的“本领”(8分钟) 分组实验1:磁铁吸什么? 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磁铁去靠近回形针、小铁片、橡皮、塑料尺,看看磁铁能吸引哪些东西?把结果填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总结:磁铁能吸引铁、钴、镍制成的物品,不能吸引橡皮、塑料等非铁制品,这是磁铁的“吸铁性”。 分组实验2:磁铁的“南北极” 教师出示指南针,提问:“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其实它里面就是一块小磁铁!”然后引导学生将条形磁铁水平悬挂,待静止后观察并提问:“磁铁静止后,两端分别指向哪个方向?”学生观察后,教师讲解:磁铁静止时,一端总是指向南方(叫南极,用S表示),一端指向北方(叫北极,用N表示),这是磁铁的“指南北性质”。 演示实验3:磁极相互作用 教师用两块条形磁铁,分别将N极对N极、S极对S极、N极对S极,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磁铁磁极间的规律———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3.了解磁铁的用途(4分钟) 教师展示门吸、冰箱贴、磁性手机支架等实物,播放磁悬浮列车、扬声器的短视频,提问:“这些物品中都用到了磁铁,它们分别利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磁铁的用途广泛,如门吸利用吸铁性,指南针利用指南北性质,磁悬浮列车利用磁极排斥原理等。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12分钟) 1.迁移应用:分离铁钉和沙子(6分钟) 教师出示小铁钉和沙子的混合物,提问:“怎样快速把铁钉和沙子分开呢?大家可以用桌上的材料试一试。”学生分组尝试,教师引导用磁铁分离并解释:“磁铁能吸引铁钉,不能吸引沙子,所以用磁铁一吸,铁钉就被吸出来啦!”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法,体会磁铁性质的实际应用。 2.小组讨论:生活中的磁铁(6分钟) 教师提问:“除了老师带来的物品,生活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