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纳米材料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如“荷叶效应”),知道纳米材料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建立“物质的结构会影响其特性”的初步科学认知。 2.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莲叶、荷叶与普通叶面的差异,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结合模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现象”推理“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3.探究实践 能动手完成“观察叶面结构”“模拟莲叶效应”两个实验,掌握用放大镜观察、简单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记录实验现象并描述自己的发现。 4.态度责任 感受纳米材料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对新材料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培养认真观察、严谨实验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莲叶“自净效应”(荷叶效应)的现象及特点。 了解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防污、易清洁)和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叶面特殊结构→荷叶效应→纳米材料模拟应用”的逻辑关系。 结合实验现象,初步解释纳米材料为什么能实现防污、易清洁的效果。 三、教学准备 1.实物材料:新鲜莲叶、荷叶、普通树叶(如梧桐叶、杨树叶)若干。 2.实验工具:放大镜(每人1个)、滴管、清水、透明杯子(3个)、蜡烛、石蜡、小刷子。 3.多媒体资源:纳米材料应用的图片(如纳米防污外套、纳米自洁玻璃)、荷叶效应微观结构动画视频。 4.记录单:实验现象记录卡(提前打印,每人1张)。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出示两张对比图:一张沾满灰尘的普通树叶,一张干净的莲叶,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下雨后普通树叶总是脏脏的,而莲叶却依然干干净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莲叶的‘清洁秘密’,还会认识一种神奇的材料———纳米材料!” 2.板书课题:纳米材料,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观察体验,发现现象(10分钟) 1.分组观察,记录特点 教师分发莲叶、荷叶、普通树叶和放大镜,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三种叶子的表面,将发现记录在实验卡上(如“莲叶表面摸起来滑滑的”“普通树叶表面毛毛的”“水珠落在莲叶上会滚走”)。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莲叶、荷叶表面不易沾水、不易沾灰,普通树叶容易沾水、沾灰,这种现象叫做“荷叶效应”。 2.微观探秘,初步释疑 播放荷叶表面微观结构动画,讲解:“用超高倍显微镜观察,会发现莲叶表面有很多细小的‘小凸起’,就像一个个小山峰,这些小凸起让水和灰尘很难粘在上面,所以莲叶才能保持干净。” (三)模拟实验,理解原理(12分钟) 1.模拟“荷叶效应”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取两个透明杯子,一个杯子表面用小刷子涂一层薄薄的石蜡(模拟莲叶表面的特殊结构),另一个杯子不涂(模拟普通物体表面)。用滴管分别向两个杯子表面滴3滴清水,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涂石蜡的杯子,水珠会滚走,杯子表面依然干净;没涂石蜡的杯子,水会沾在表面,留下水痕。 教师讲解:“石蜡模拟的就是纳米材料的结构,纳米材料的‘小颗粒’就像莲叶表面的小凸起,能让物体表面实现‘防污、易清洁’的效果,这就是纳米材料的神奇之处!” 2.联系生活,感知应用 展示纳米材料应用图片:纳米防污外套(下雨不怕脏)、纳米自洁玻璃(不用擦也干净)、纳米防菌口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的优点,理解纳米材料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10分钟) 1.知识梳理: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提问:“我们今天发现了莲叶的什么秘密?纳米材料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它在生活中能帮我们做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强化科学观念。 2.拓展思考:“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