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49419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376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黑龙江省,月月,答案,试卷,历史,海林市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 班 姓名: 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1.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生产活动中,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D.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面对新征服的商朝核心区域(今河南安阳一带)商遗民数量庞大且心怀不满的状况以及东方未臣服的夷族部落,周王室的抉择是( ) A.神权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邮驿制 3.商鞅变法规定:杀敌立功者,除得到“赏爵”“益田”“益宅”“除庶子”之奖励外,还可“得入兵官之吏”,取得做官的资格。这一规定( ) A.废除了贵族阶层特权 B.贯彻了重农抑商思想 C.加强了对民间的管控 D.改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4.下表为先秦诸子关于“社会治理”的核心主张摘录。据此可知,先秦思想家( ) 学派 代表人物 核心主张(节选) 儒家 孔子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道家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国与国不相攻” 法家 韩非子 “不务德而务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A.均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B.致力于探索理想的社会秩序 C.普遍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 D.一致反对诸侯间兼并战争 5.秦朝建立后,为征服西南夷,修建“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防止六国叛乱 C.有效抵御匈奴侵扰 D.巩固君主专制 6.汉武帝时期,在推行“推恩令”的同时,还实行“左官律”和“附益法”,规定诸侯王国官吏地位低于中央官员,并限制诸侯王结交宾客。有学者指出,这些政策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汉武帝的这套组合政策( )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延续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加强了地方监察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十六国时代,少数民族统治者都自认其族群源自于黄帝。比如北魏皇室是来自大兴安岭的鲜卑人,415年明元帝却在桥山派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至广宁,登历山,祭舜庙”。这表明( ) A.少数民族汉化完成 B.少数民族对华夏国家的认同加强 C.民族矛盾完全消失 D.少数民族起源认识趋近历史真实 8.3—6世纪,中国帝国体制衰败,最终以北朝为其“历史出口”。北朝系统的本质就是陈寅恪所概括的“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唐朝承接的体统实为源于自身南方农耕区及对应的北方汇聚形成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唐朝体统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取长补短 B.封建帝制走向衰落 C.江南开发社会进步 D.三教并行文化昌明 9.唐朝初年,三省各司其职,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相互制衡。自政事堂设立后,凡涉及重大政务,三省官员先在政事堂共同商议,达成共识后再分别按流程办理。这一变化( ) A.使尚书省成为政务决策核心 B.导致门下省失去封驳权力 C.体现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 D.标志着相权开始凌驾于皇权 10.魏晋隋唐均曾推行沙门拜俗,皆因佛教界反对或执行困难而中止。但宋代僧人逐步接受君臣之礼,并认可帝王即“当今如来”的观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佛教教义开始融入儒家伦理 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佛教中国化进程不断深化 D.佛教逐渐丧失宗教独立性 11.盛唐时期,长安城内聚集着大量胡人,他们或经商、或从政,甚至形成了东、西两市为核心的胡人商业、文化圈,源自西亚、中亚的景教、拜火教也一度较为流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