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03 02 01 比较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教材正文和《材料研读》,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等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史事并分析其影响。 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了解会议的主要决定,感悟西柏坡精神。 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04 唯物史观 1、背景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乡村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平衡 材料研读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947年10月10日) 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实行土地改革。 实行土地改革, 废除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不再受地主剥削压迫,在政治、经济上翻身作主。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 分配给农民 1、背景 阶级 矛盾 民族 矛盾 阶级 矛盾 抗战胜利后调整土地政策 启示: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颁布时间 实行区域 颁布会议 主要内容 2、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 全国土地会议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 2、政策 土地改革总路线 贫农:指只有很少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指没有或几乎没有自己的土地,主要受地主雇用,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中农:指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一般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贫雇农占中国农民的绝大多数,但占有土地最少,经济地位最低。他们迫切需要土地,革命性较强。 在中国近代,中农难以维持自己的经济地位,在地主的压迫下很容易沦为贫雇农。因此,中农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土地改革的 主要依靠力量 土地改革中 需要团结的力量 1947年—1948年 3、实施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 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农具、耕畜、房屋等 4、意义 土地改革前 对比项 土地改革后 阶级关系 土地占有状况 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地主处于统治地位, 农民则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地位 地主阶级被消灭, 农民翻身成为主人 农村土地主要掌握在地主手中,贫雇农占中国农民的绝大多数,但占有土地最少 广大贫雇农基本获得了 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土地和 其他生产、生活资料, 土地集中的状况被彻底改变 对比项 阶级关系 土地占有状况 4、意义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相关史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依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垄断经济,挤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国民党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