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文山市第二学区9月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学科试题卷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周更替,在探索历史长河的旅程中,同学们已走过许多历史篇章,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测试,展现你对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思考吧! 注意事项 :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 , 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在试题卷 、草稿 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 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庆期间,某研学组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成员到我国境内目前已 确认的最古人类遗址之一所在地参观。他们应去的地方是( D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蓝田 C.浙江余姚 D.云南元谋 2.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该 直立人已经会( A ) A.制作工具 B.纺织制衣 C.人工取火 D.建造房屋 3.下列能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B ) A.吃熟食 B.可能懂得人工取火 C.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D.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4.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掘出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 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同时,出土了骨耜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C ) A.知道使用火 B.会简单制衣 C.已有了原始农业 D.建立了早期国家 5.在良渚遗址权贵们的墓葬中,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 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 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A ) A.阶级分化明显 B.早期文字形成 C.铁制工具普及 D.奴隶社会瓦解 6.考古发现为历史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观察出土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 法。下列最适合用来研究早期农耕生活定居文明的出土文物是(C)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半坡居民出土的碳化粟粒 D.刻符的龟甲 7.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注:揖别有拜别之意),只 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 是( C ) 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旁边告别了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使用工具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8.我国古代流传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下列选项不 属于神话传说的是( B ) A.盘古开天 B.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 C.神农尝草 D.精卫填海 9.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其门而不入”的部 落联盟首领是( D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10.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 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D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11.以下是我国王朝更替顺序,序号里应填的朝代是( A ) → A.商朝、春秋、 B.春秋、商朝 C.商朝、秦朝 D.春秋、三国 12.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 桓王肩头中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这反映当时( D ) A.郑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B.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C.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D.周王室地位逐渐下降 13.春秋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春秋到战国时期诸 侯发动的战争目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C ) A.从臣服到争霸 B.从争霸到臣服 C.从争霸到兼并 D.从统一到分裂 14.下图所示文物的出现,反映出这一时期( B ) 春秋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