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53507

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51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八年级,上册,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cover
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惩、塞、迂、荷、且、焉、曾” 等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 “如…… 何”“甚矣,汝之不惠” 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能准确疏通文意并翻译关键句子。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愚公与智叟的语言、态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本逻辑,培养辩证思维和推理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 “以事寓理” 的艺术特色,赏析对比手法、神话结局对塑造人物和凸显寓意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愚公精神中 “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团结协作” 的内涵,联系现代实例,感悟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特殊句式的翻译;愚公与智叟的对比分析。 难点:虚词 “焉”“且” 的多义辨析;“帝感其诚” 的深层文化内涵;愚公精神的现代解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图像激趣,初感文本 1.展示徐悲鸿《愚公移山》油画,提问:“画中老人为何带领众人凿山?这座山有何特点?” 结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引出 “移山之难”,激发探究兴趣。 预设:画中老人是愚公,他带领众人凿山是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入需绕道。 画中的山对应文中“太行、王屋二山”,其特点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手法极言山体之高大辽阔。这样的山势与愚公“年且九十”的高龄、“荷担者三夫”的人力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移山任务的艰巨。 (二)初读文本,梳理字词 1.诵读正音:听范读,标注节奏(如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学生齐读,纠正字音(“龀 chèn”“厝 cuò” 等)。 2.实词积累: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圈画 “惩、塞、迂、荷、毕、易、反” 等实词,完成 “词义卡片”。 预设: 实词 语境例句 释义 惩 惩山北之塞 苦于 塞 惩山北之塞 阻塞 迂 出入之迂也 曲折,绕远 荷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肩负,扛 毕 吾与汝毕力平险 尽,全 易 寒暑易节 更替,交换 反 始一反焉 同“返”,返回 (2)教师点拨:重点讲解 “年且九十” 中 “且(将近)”、“且焉置土石” 中 “且(况且)” 的多义辨析。 预设: 例句 “且”的含义 语境分析 年且九十 将近 描述愚公的年龄状态,“且”表时间上的接近,强调愚公年老体衰,更凸显移山的不易 且焉置土石 况且 “且”用于补充说明移山的另一难题(土石放置问题),与前文“以君之力……如太行、王屋何”形成逻辑衔接 通过对比可见,“且” 在文言文中需结合语境判断:表时间时译为 “将近”,表递进关系时译为 “况且”。 3.虚词辨析:聚焦 “焉” 的用法: 预设: 例句 “焉”的含义及用法 语境分析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愚公妻子在质疑中询问土石放置的地点,“焉”作宾语,增强疑问语气。 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无实义 用于句末,补充说明“一年往返一次”的情况,舒缓语句节奏。 辨析 “焉” 的用法需结合句子功能:在疑问句中多作疑问代词,表地点;在陈述句末尾常作语气助词,起补充或舒缓作用。 (三)句式突破,翻译实践 1.特殊句式讲解: (1)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预设: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将“甚矣”提前强调程度。翻译为 “你太不聪明了”,强化智叟对愚公的嘲讽语气,凸显其轻视态度。 (2)固定句式:“如太行、王屋何” 预设:“如……何”为固定结构,表疑问,可译为“把……怎么样”。这句话翻译为 “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体现愚公妻子对移山可行性的理性质疑,推动情节发展。 2.翻译练习:小组合作翻译 “其妻献疑曰…… 始一反焉”,教师巡查纠错,强调 “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的词类活用翻译。 重点解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