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5讲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奠定 “中外历史纲要”课标中的内容要求 “选择性必修”的内容 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经典试题改编 基础 满分练 课前 自检自测·回归教材 任务 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与对外关系 1.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当时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说明朝廷坚持“ ———的观念。[命题点 ] 天朝上国 2.(2023辽宁卷,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命题点 ] 维护国家一统 命题情境创设 3.“和才负经伟(纬),文通孔孟,特选于(皇廷)……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这表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命题点 ] 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4.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政府制定政策应遵循什么原则 [命题点 ] 适时调整。 5.清朝康熙后期,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测绘,绘成《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绘成更为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清朝还进行了三次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各级地方政府也有定期编修地方志的任务。清政府这一举措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命题点 ]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 6.清朝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分裂叛乱活动进行坚决镇压的同时,也严格限制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势力的扩展。但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实行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还通过封爵、加俸、会盟、朝觐和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这体现出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命题点 ] 灵活。 高考真题回归 7.(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中华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A 解析:根据材料“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承续中华传统,A项正确;这些措施主要是对中华传统的承续,而非疑古辨伪,排除B项;编撰明史并不是为了弘扬程朱理学和保存历史文献,排除C、D两项。 主干知识 备查备检 一、明代的边疆治理与对外关系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1)时间:15世纪前期。 (2)概况: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天朝上国”观念在中国历史悠久,强调以中国为文化传播的中心,“博恩广施,巡抚长驾于四方蛮夷” (4)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倭寇之患 表现 ①从元朝末年起,倭寇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