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二〇二五年东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及试卷的相应位置。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4.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到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不得超出预留范围。 5.切记不要直接在试卷上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撰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文中的“轩辕”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伏羲 2.“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材料中的“制”分别是( ) A.禅让制和世袭制 B.世袭制和郡县制 C.禅让制和分封制 D.分封制和郡县制 3.下列属于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 ①以德化民,休养生息 ②释放奴婢,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断北语,一从正音”“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张骞通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5.下列史实和评述对应正确的是( ) A.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B.玄奘西行———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郑和下西洋———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D.戚继光抗倭———带回了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6.“(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郾城大捷 D.宋金和议 7.以下中国古代历史时序图中,★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下列著作中,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9.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政府对某地方加强有效管辖的历史事实。据此可知,该地方是( ) A.西藏地方 B.新疆地区 C.南海诸岛 D.黑龙江流域 10.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甲午战争后,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争先恐后到中国来开设工矿企业和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条款有关( ) A.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1.“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使中国人民打消了对‘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认识到必须自己‘直接行动’。”材料中的“直接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一二·九运动 12.这次战役历时64天,除塘沽守军从海上逃跑外,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这次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A.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4.“这次会议是标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