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4.2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2节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北师大版 2024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第 5 单元 第 14 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 2 节,是在学生学习 “健康及其条件”(生活习惯、环境影响)后的延伸应用课,聚焦 “非传染性疾病” 这一当代健康核心议题,构建 “疾病认知 - 危害分析 - 预防实践” 的完整认知链。 教材以 “当代主要疾病” 为核心,从 “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 三个维度展开。其中,心血管疾病部分衔接了此前 “血液循环系统”(动脉功能)的知识,通过 “动脉粥样硬化” 的病理过程,解释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关联;癌症和糖尿病部分则结合遗传、环境、行为等多因素,体现 “疾病成因复杂性” 的科学观念。同时,教材突出 “预防导向”,每个疾病模块均配套具体生活建议(如合理饮食、运动、定期检查),并通过 “行为习惯判断”“疾病类型对比” 等活动,将抽象病理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健康行动,符合八年级学生 “从理论到实践” 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融入 “疾病低龄化”“公共卫生问题” 等社会议题,助力学生建立 “个人健康与社会公共卫生相关联” 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胰岛素作用异常)的病理过程,理解 “生活习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疾病与人体结构功能失衡相关” 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2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培养归纳比较能力;通过推理 “高脂肪饮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的逻辑链,提升基于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参与 “行为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的判断活动,掌握 “分类讨论、证据支持” 的探究方法;通过解读癌症预防建议,提高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当代主要疾病的危害及趋势,树立 “早预防、早干预” 的健康意识;认同 “良好生活方式是疾病预防关键” 的理念,增强对自身及家人健康的责任担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动脉粥样硬化)及预防措施(运动、合理饮食、戒烟); 2.癌症的常见致病因素(环境、遗传、不良饮食)及预防方法; 3.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及 1 型、2 型糖尿病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理逻辑(脂肪沉积→血管堵塞→心肌缺氧); 2.生活习惯(如吸烟、高糖饮食)与疾病发生的间接关联(如吸烟→血管损伤→心血管疾病);3.糖尿病中 “胰岛素异常” 与 “血糖升高” 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 展示两组数据:①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超 3 亿,且呈低龄化趋势;② 癌症已成为部分国家居民的首要死因。提问:“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这些非传染性疾病还在威胁我们的健康?我们该如何预防?” 2.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 “吃太多油腻食物”“缺乏运动”),随后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找到守护健康的方法。” 1. 观察数据,感受疾病危害,自由发言分享猜想; 2. 明确本节课主题,产生 “了解疾病、学会预防” 的探究兴趣。 新知探究 一、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1.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动脉粥样硬化) (1)展示 “动脉正常” 与 “动脉粥样硬化” 对比图,讲解:“胆固醇等脂肪沉积在动脉壁,会使血管变窄、血流减少;若冠状动脉硬化,就会引发冠心病。” (2)播放 “心肌梗死” 科普动画,补充:“冠心病发作时,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缺氧坏死,就是心肌梗死。” 2.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1)呈现 “行为习惯判断表”(含吸烟、酗酒、运动、高糖饮食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判断哪些习惯能 “减少患病风险”(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