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59597

第18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

日期:2025-11-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4次 大小:11750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 cover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子目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通读教材1102-112页;结合学案【拓展1】;了解清政府、革命派、立宪派三方势力在1901-1911年期间的行为。(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110页“历史纵横”,结合学案【拓展2】;客观评价清末新政。(课堂提问)问题3、结合学案【拓展4】;回答教材111页的“学思之窗”。(课本补充)问题4、阅读112页;结合学案【拓展5】;理解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背景、时间、过程和结果。(课本标注)问题5、阅读学案【拓展2】,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自主思考) 材料1:20世纪初,中国再次出现了发展的机会。在由谁来掌握这机会上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与专制、革命与立宪风云激荡,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在朝的统治者和在野的革命派、立宪派都想掌握这次机会,而且在朝、在野分别演出了程度不等的悲喜剧。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证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立宪派转向革命,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拓展1】:辛亥革命革命前的三股势力⑴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兴起并发展。⑵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阻止革命形势的发展,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⑶立宪派: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于是开展立宪运动,推动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拓展2】:辛亥革命的背景 【拓展3】:清末新政(1901-1911)1.背景:①清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和革命党发动反清起义;②中体西用思想发展。2.过程: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3.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专制统治4.内容:教育上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培养近代化知识分子;政治上改革官制、修订刑律;军事上编练新军、开办警政;经济上奖励实业;5.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民主革命:新军成为革命主力;奖励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为革命奠定经济基础;留学和学堂创办,为革命奠定群众基础。②推动近代化发展:军队、教育、机构、法律等近代化。(2)消极影响: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改革;措施没有超出“中体西用”认识。②军费增加人民负担,袁世凯集团崛起。③加深列强经济侵略 【拓展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三民主义性质局限积极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没有明确、彻底反帝(1)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建立了中华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没有明确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纲领不够彻底 【拓展5】 国会请愿运动:清朝末年立宪派人士呼吁清廷速开民选国会实行内阁制的一场政治运动。从1910年1月开始第一次请愿活动,到1910年年底结束第四次请愿活动。清廷面对请愿运动压力,遂将原定为九年的期限提前三年,即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并先设责任内阁。但是1911年5月8日,清朝廷组成以奕劻为首的“皇族内阁”,毫无立宪诚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