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161035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复习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10-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60339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张
单元
,
第二
,
PPT
,
34张
,
课件
,
复习
(
课件网
) 第 一 单 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单元复习目标 1.复习本单元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关系发展、文化成就,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3.深度学习:延伸理解课程中安排的某些重要知识点。 二、重要史实概述 1.魏晋时期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基础。 2.魏晋时期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继春秋战国之后,魏晋时期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魏晋政权基础是士族,门阀士族制度在东晋走向鼎盛,在南朝时逐渐走向衰落。 5.隋朝虽然短暂,但对唐朝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 6.“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出现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但唐朝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7.唐朝在民族关系治理上呈现因俗而治、注重教化的特点,并注重制定完备的边疆治理制度。 8.藩镇割据一方面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对唐后期统治延续起到一定作用。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二、重要史实概述 9.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体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制度化、公开化、公平化、客观化、科学化的演变趋势,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10.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核心特点:中朝官员外朝化,宰相职位由实到虚,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11.从租庸调制两税法,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 12.魏晋时期到隋唐时代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历史现象,这是以儒学为主,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的思想趋势。“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 13.魏晋时期文学艺术总体呈现以下特点:思想界异常活跃,充分体现民族交融趋势,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较大。 14.唐朝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极具开放性;明显向民众靠近,注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 三、知识梳理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士族门阀政治 兴起原因 权的工具。 特点 衰落原因 评价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③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④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把控朝政;②经济上: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儒学僵化);④社会生活上: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坐不同席(阶层固化) ①士族自身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②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地主乘机崛起;③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三、基础知识 2.士族门阀政治 3.民族交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民族对立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民族差异缩小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民族交融加强 时期 民族交融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湖北省腾云联盟联考2026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2025-10-18)
福建省百校联合考试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2025-10-18)
福建省百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2025-10-18)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历史学科试卷(PDF版,含答案)(2025-10-18)
安徽省A10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诊断历史试题(A卷)(图片版,无答案)(2025-10-1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