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短诗五首》组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新诗与旧体诗在节奏、韵律上的差异。 2.指导学生联系背景,解读意象,深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哲理)。 3.指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并能通过仿写或评析,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与独特感受。 【拓展资源】 丛书《夜》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分享交流最喜欢的诗以及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以“喜欢”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基于初读体验自由表达,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如果可以教师从交流中捕捉共性关注点,为后续聚焦意象、情感、哲理的鉴赏环节埋下伏笔。 (二)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五首短诗简单划分成两类,并介绍划分依据。 不同的划分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理解文本分类可从多元维度切入,培养开放的阅读思维。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五首短诗的两类核心特质———抒情性”与“哲思性”,为后续分维度赏析做好内容铺垫。 活动二:梳理意象,揣摩诗情(哲理) “知人论世”是读诗的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月夜》《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的背景卡,圈画主要意象,揣摩诗歌蕴含的情感。 1.“知人论世”是读诗的好方法。请联系《月夜》《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三首诗歌的背景卡,圈画诗中的主要意象,明确意蕴,揣摩诗情。 诗歌 主意象 意蕴 情感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风雨吟》 背景卡之《月夜》 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1917 年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其中三首———《鸽子》《人力车夫》《月夜》由沈尹默所作。是为中国新诗的滥觞。《月夜》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背景卡之《萧红墓畔口占》 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教师将背景信息与意象分析绑定,带领学生聚焦三首抒情性短诗,通过表格梳理“意象—意蕴—情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分析路径,解决“意象不懂、情感难抓”的鉴赏难点,让学生体会抒情诗“以象载情”的特征,而且能够帮助基础薄弱学生建立分析的逻辑。 (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断章》《统一》,圈画意象,梳理意象之间的关系,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关系分析”切入,通过梳理“观察者/被观察者”“个体/共性”等意象关系,将《断章》的“相互依存”,《统一》的“本质归一”等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拆解的文本细节。同时衔接前文抒情诗的赏析,让学生明确“抒情诗重意象内涵,哲理诗重意象关联”的差异,丰富对不同类型新诗的鉴赏认知。 活动三:批注赏析,品语言之美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语少意足,是谓含蓄;语少意多,是谓精深。”教师引导学生仿照示例,任选《短诗五首》的诗句进行批注赏析。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长夜漫漫”写时间之久、心境之孤寂沉重;“海涛闲话”则写海涛之从容、意境之轻盈,闲话”运用拟人含蓄地反衬出诗人内心巨大的悲痛和无法对话的孤独;生者等待着的是煎熬,死者静听着的是安详,对比中传达出的是对生命之旅的深沉感慨与反思。诗人通过对比性意象和精准的词语,在看似平静的白描中,展现了一种克制的深情和巨大的孤独感。 诗句 鉴赏 我和一株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