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3、从国家(政府)的角度聊聊如何创新(举措) 4、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 5、什么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新民主 主义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49年 1956年 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 整体感知中国现代史 1966年 1976年 1978年 2012年 三大改造完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 十八大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为什么要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问题1.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说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长期社会历史发展和人民实践的最终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为什么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条件) 问题2.结合第一单元单元导言,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了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的条件,并说明史实依据。 ①前提:新生政权的建立 ②条件:新生政权的巩固 标志———开国大典 为什么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条件) ①前提:新生政权的建立———新中国成立 社会性质 人民地位 国家前途 七届二中全会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怎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 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进行三大改造 ③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建设: 二、经济建设: 三、军事方面: 四、外交建设: 五、社会转型: 六、先进精神: 政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 五四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 《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 土地改革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抗美援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1949-1956)的知识框架 抗美援朝精神 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1953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4月至7月,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过渡时期(1949-1956)的外交成就 建立新生政权 巩固新生政权 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小结:构建单元框架 (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专题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探索时期:1956-1966-197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成就 失误 成就 失误 政治 经济 国防 科技 文化 人物 精神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二钢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