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掌握人民群众创造物质 / 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结合实例分析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提升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群众观点,认同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增强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科学精神: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摒弃英雄史观的错误认知。 公共参与:激发关注民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主动为人民利益建言献策。 情景导入:“家门口” 的幸福密码 2025 年,商务部发布的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中,盐湖区皮革城社区入选全国范本。从居民反映 “办事像打游击” 到诉求 “一网归集、一盯到底”,从缺配套到配齐社区食堂、托育点、智能充电桩,这一变化源于社区广泛征集群众建议,吸纳退休干部、居民志愿者组建服务队,甚至建立 “能人巧匠” 微信群激活民间服务力量,最终将 “需求清单” 变成 “满意清单”。同期,山东邹城 90 余名老干部投身社区治理,推动解决民生问题 230 余件。 思考问题 1.皮革城社区的便民升级,核心推动力是政策指令还是群众实践?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什么作用? 2.老干部、居民志愿者等群体的参与,如何印证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这一观点? 3.从 “接诉即办” 到 “未诉先办” 的转变,对我们理解 “社会历史的主体” 有何启示? 什么是人民群众?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⑴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⑵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⑶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相关链接: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特别提醒1: 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并非单纯的人口数量集合。 从构成看,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也涵盖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其他社会阶层。 需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范围有差异(如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但始终以劳动群众为核心,且具有整体性 ——— 并非个体简单叠加,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集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群众不能做领导者、引导者,也不能发挥领导或者引导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按群众的意愿进行”这句话错,群众的意愿也有不合理的。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主体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些话是对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句话是错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才是根本动力。 特别提醒2: 看视频,思考:习主席2025年新年贺词,说明人民群众的什么地位? 提示:2025 年新年贺词说明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核心关切所在,其幸福生活是 “头等大事”。 贺词聚焦群众对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养老等朴实愿望,将其视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彰显人民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