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67115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日期:2025-10-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2163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山东省,月月,答案,试卷,历史,淄博
  • cover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距今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它们相似的特征是( ) A.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已产生原始农业 C.大量制造黑陶 D.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D.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3.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A.巩固周朝统治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 4.《礼记·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世袭制 5.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我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表明当时() A.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宗法体系彻底瓦解 C.传统隶属关系完全消亡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6.青铜器铭文显示,秦人在西周中晚期被华夏视为边缘族群,称蛮夷;春秋时期秦人将自己与蛮夷进行分离,自称非蛮族群;湖北云梦出土的战国中后期秦律中,秦人自称“夏”“夏子”。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秦国( ) A.大一统观念的发展 B.封建所有制的确立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政治影响力的提高 7.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有利于() 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 B.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阻断旧贵族的上升通道 D.促进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 8.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应以礼仪道德为主,以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该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9.秦代以前,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秦代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这说明 第1页/共4页 当时() A.诸侯权力上升 B.文字得到统一 C.疆域范围扩大 D.皇帝地位独尊 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朝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那国并行制 1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小篆这一统一汉字书写形式。这一做法() A.消除了民族隔阂 B.秉承了儒家思想 C.实现了思想统一 D.有助于文化交流 12.《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盐铁官蒿 13.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载:“吴有豫章郚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一现象()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 B.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达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4.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材料体现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中朝 D.设置刺史 15.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政权先后在27郡设有盐官35处,在38郡设有铁官46处,全国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些措施旨在() A.盐铁收归官营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 D.征讨边疆突厥 16.董仲舒在汉景帝时就是位知名大儒。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董仲舒被地方官员推举参加皇帝的策问,受到赏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