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67265

3.10《地下水》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1493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10,地下水,教学设计
  • cover
《10.地下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下水》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体》单 元的第二课,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水体,树立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意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聚焦地下水的表现与成因;模块二,通过分析水井剖面图和制作水井模型,探究井水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模型思维和制作能力;模块三,通过资料学习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地下水的用途与补充,树立保护地下水的意识。这节课的内容设计体现了从外到内、由果到因、从知到行的认知逻辑。 学情分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接触的机会少,位于地表之下看不到全貌,要认识它明显比河流、湖泊困难。因此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结构的阅读活动,并辅以视频补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地下水的类型。三年级学生还无法独立地建构模型,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制作模型,并利用模型解释井水的成因,在活动中培养模型思维。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识图及资料学习,能说出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通过制作水井模型,了解井水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运用地下水形成模型分析水井剖面图。能利用水井模型,解释井水形成的原因。 探究实践:能够多人合作制作一个井水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和储存区域。 态度责任: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资料学习和建模,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和保护意义。 难点:制作水井模型并分析井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地下水形成示意图等。 学生材料:塑料盒、塑料圆筒、沙子、碎石、烧杯。 教学用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模块一:地下有水 1.认识地下水的类型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河流与湖泊,它们都是地表水,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但有一些地区,他们的附近没有河流、湖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的水来自哪里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师:你们提到的暗河、井水,都是地下水。(揭题板书) (2)谈话:暗河我们很难看到,它在地底下,有探险者深入地下,拍到了暗河,我们来看看。 播放视频,谈话:暗河好神秘,它有深有浅,水流有急有缓。 (3)提问:你看到的井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高出地面的井沿,人们用个桶打水。 师:你还见过其他样子的井吗? 压水井:往下压,井水就出来了。 (4)谈话:除了你们提到的这些,泉水也是地下水。当泉水到达地表,通常会形成泉眼。我们到一个村子里去看一看泉眼。 播放视频,教师手势圈出泉眼。 师:上完今天的课,相信你就能去视频下方留言了。 总结:感谢自媒体的发展,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的现场资料。现在,关于地下水,你有什么困惑吗? (若没有提到具体名称,只说挖,师:你怎么知道的?地下还真的有水) 2.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预设1:是呀,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呢? 预设2:想知道它们的区别,首先得搞清楚地下水是怎么来的吧。 预设3:想知道地下的结构。 (1)谈话:关于这些问题,书上第38页有一段资料,大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标注,了解地下水形成的结构,它们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来阅读: ①地下水形成的结构是怎样的? ②水是怎样到达那一层的? ③为何会聚集在那里? 等一会儿请你们来说一说,开始阅读吧! (2)学生阅读,教师贴“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巡视指导:左右对应起来看。 师:这是一幅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谁来一边贴名称,一边介绍地下有哪些具体的物质。 小结:从上到下依次是地下土层、碎石、岩层和黏土层。 (3)提问:地下水在哪里?(碎石里)?水是怎样到达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