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本课目标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子目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9-10页,结合左图;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对应的时间、表现,两者有何不同?(书上标注与补充)问题2:观察9页和10页两幅地图;有何变化 (写在书上)问题3:阅读10页;理解民族关系变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书上标注;影响自主拓展)【拓展1】公族是诸侯或国君的同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势力强大,威胁到国君;晋献公即位后将公族屠杀殆尽,并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这虽然消除了公族对国君的威胁,政权就渐渐落到卿大夫手中。 子目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11页知晓经济发展的表现。(书上标注)问题2:11页“学习聚焦”;结合左图;经济发展、阶级变化与变法运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重点理解)问题3:11页和14页“问题探究”;概括各国变法的必然性(背景)!(写在书上)问题4:12页;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书上标注);结合下图理解商鞅变法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拓展2】铁器牛耕催生了小农经济的产生。按唯物史观理论分析,经济基础的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与之适应。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分散性,必然要求改变以原有的集权程度低、管理松散的政治治理模式,因此春秋战国的就逐渐产生了中央集权的趋势。导致了西周以来维系社会秩序的井田制度的崩溃,催生了新的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子目3:孔子与老子: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12页,了解孔子与老子的政治主张((书上标注)。(备注:他们是春秋时期人物;思想有复古的特点) 子目4:百家争鸣 问题1:13页,概括百家争鸣的背景。(写在书上)问题2:13页结合左图;各家的内容、代表的阶级。(书上标注)问题3:百家争鸣的意义?(书上标注) 【知识深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①政治转型:分封制走向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②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③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形成并发展,提出不同的治国思想,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理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知识深化2】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2)“戎狄蛮夷”不断内迁,与诸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化进程,昭示着“大一统”全新时代即将到来。(3)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5)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