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6816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61175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课,诗经二首——蒹葭
  • cover
(课件网) 王冬填 诗经 蒹葭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蒹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2. 理解诗歌中“蒹葭”“白露”“伊人”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通过重章叠句营造出的朦胧美感。 3. 感受诗人对“伊人”执着追寻的情感,理解古人表达思念与追求的理想情怀。 课堂导入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诗经》是一颗璀璨明珠。之前我们学过《关雎》,感受到了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今天,再走进《诗经》另一首经典———《蒹葭》。诗中同样描绘了对“伊人”的追寻,那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场景下,这份追寻又有怎样的独特韵味呢?让我们一同品味。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诗经》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作即这部诗歌总集。 【写作背景】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创作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当时社会动荡,人们生活充满艰辛。这首诗以追寻“伊人”为线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过程中的惆怅与无奈,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情感诉求。 文学文化常识: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即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文体知识】 《诗经》属于古代诗歌,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诗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通过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境,表达深刻的情感。 【文题解读】 “蒹葭”指芦苇,点明了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在诗中,“蒹葭”营造出一种朦胧、萧瑟的氛围,以此衬托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寻。整首诗以追寻伊人为行文线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或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课文诵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朗读方法: 一是注意重音,如“苍苍”“萋萋”“采采”等描绘蒹葭状态的词以及“所谓”“在水”等强调位置的词可适当重读,突出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重点。二是把握语速,整体语速稍慢,以营造出诗歌中那种悠远、惆怅的意境,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处可适当停顿,增强追寻的艰难感。 【疏通文意】 【第一段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第二段译文】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第三段译文】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问题探究】 1. 诗中反复出现“蒹葭”和“白露”,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它与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蒹葭”和“白露”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它们不仅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秋日氛围,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追求的艰难。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表达了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难以接近的惆怅之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