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下17《跳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课文,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围绕“水手、猴子、孩子、船长”四个角色展开,讲述了猴子逗弄孩子引发危险,孩子爬上桅杆横木陷入绝境,最终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脱险的故事。文章情节紧凑、冲突强烈,既展现了海上场景的紧张感,又通过角色的不同表现凸显了船长的冷静与智慧,能引导学生体会“危机处理”的思维方式,同时感受文学作品中“情节推动”的巧妙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中描写水手“笑”的语句,分析其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通过品读环境、动作描写,感受孩子在横木上的惊险处境,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3.结合海面情况、水手优势等,分析船长命令孩子“跳水”的合理性,体会其做法的好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 梳理水手、猴子、孩子、船长在事件中的不同表现,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船长“命令跳水”的好处,理解其冷静决策背后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梳理脉络 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故事中先后出现了哪四个核心角色?(学生回答后,教师同步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请学生结合板书角色,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教师适时补充,帮助学生整体回顾情节。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回顾和内容概括,巩固学生上一课时的学习成果,快速搭建课文的“人物与情节”框架,为后续深入分析做好铺垫。 二、以读促学,体悟情节 (一)品读“笑”:分析情节推动的关键 1.承接学生的故事概括,提问:孩子最终为什么会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预设学生回答“因为追猴子”,教师进一步追问:“真的只有猴子的原因吗?” 2.引导学生关联板书角色,初步感知“水手的笑”与“猴子的逗弄”之间的关联。 3.请学生默读课文1-4自然段,用“———标出水手“笑”的语句,思考:水手一共笑了几次?每次笑的对象是谁? 4.学生分享后,课件出示三次“笑”的相关段落,引导对比:每次水手笑后,猴子和孩子分别有怎样的表现? 5.小结提问:在水手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中,孩子的情绪逐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生气、愤怒);追问:孩子想夺回的仅仅是帽子吗?(引导学生体会“还有尊严”);最终,这种情绪让他做出了什么行为?(爬上横木) 【设计意图】通过“找笑的语句—对比角色反———分析情绪变化”的步骤,让学生自主发现“水手的笑”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培养其文本分析能力。 (二)品读“险”:感受孩子的绝境处境 1.结合生活经验提问:你们有过爬上高处的经历吗?播放影视片段中“人在高空横木上”的惊险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孩子此时的处境会是怎样的? 2.出示课文中描写孩子在横木上的段落,请学生自由朗读,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处境危险”的语句(如“脚底下的海水像一面镜子,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3.组织学生分享找到的语句,说说从哪些词语或描写中感受到了危险(如“只要一失足”“没有命了”)。 4.指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教师提示“语速稍快、声调略高,突出‘没有命了’‘摇摇晃晃’等关键词”,再播放轻柔的紧张氛围伴奏,让学生再次朗读,强化“惊险感”。 5.合作朗读:学生读描写孩子的语句,教师读描写猴子的语句,通过角色分工,让学生更易代入孩子的紧张处境。 6.如果此刻你就是横木上摇摇欲坠的孩子,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请学生自由发言,深化对“绝境”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影视辅助—找关键句—朗读体悟—情景联想”,多维度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危险处境,为后续理解船长的决策做铺垫。 (三)品读“跳”:分析船长做法的好处 1.横木上的孩子最终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