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小说对拜金主义的批判意味,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作品中对人性美好与社会现实的思考。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体会莫泊桑简洁、生动又极具讽刺性的语言风格,提升语言感知与赏析能力。 思维能力:梳理小说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通过分析人物态度变化、情节设置等,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欣赏小说叙事的视角和技巧,如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作用、悬念设置、对比手法等,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人生的天平 1. 视觉化设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醒目的天平。在一端贴上“金钱”的卡片,然后在另一端依次贴上“亲情”“诚信”“尊严”的卡片。 2. 引发思考:同学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重压逼你必须拿走天平一端的东西,你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将通过《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看看菲利普一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如何挪动他们人生的砝码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 字词夯实:快速讲解并强调关键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拮据:手头紧,缺钱花。(点出这是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底色) ②煞白:脸色极度苍白。(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极度恐惧) ③栈桥:码头的通道。(故事转折的关键地点) ④十拿九稳:非常有把握。(讽刺了菲利普夫妇希望的虚幻) 2. 情节梳理:学生快速默读,共同完成填空,把握故事脉络: (憎恶/打发)于勒 ———(盼望 / 赞美)于勒 ——— (躲避 / 诅咒)于勒 3. 线索把握:是什么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着这个故事发展? 引导明确:核心线索是“于勒的贫富变化”,而这直接导致了“家人态度的戏剧性转变”。 三、精读品析,对话文本 探究一:菲利普夫妇———为何成为“变色龙”? 任务:学生分组,划出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并完成以下表格: 于勒的状况 对于勒的称呼 关键言行 人物心理 穷困浪子 坏蛋、流氓、无赖 厌恶、恐惧 发财的富翁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 盼望、崇拜 落魄的水手 这个家伙、那个讨饭的、贼 恐惧、厌恶、愤怒 深度追问: 1.从表格看,菲利普夫妇给你什么印象? (预设:自私、虚伪、唯利是图、冷漠) 2. 转折追问:他们天生就是这样的“品德败坏的人”吗?让我们看看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3. 引导细读: ①经济状况:“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从来都不敢去,因为回请不起。———这是一种在贫困线上挣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生活。 ②家庭压力:两个姐姐因为家里穷而嫁不出去。———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提升家庭声誉、解决女儿婚事的唯一希望。 ③虚幻的梦想:他们对于勒归来的计划具体到要“买一所别墅”。———这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一根虚幻的救命稻草。他们不是不怀疑于勒发财的真假,而是“不敢”怀疑,必须靠这个梦支撑自己。 教师小结:所以,菲利普夫妇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他们其实是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规则里。在这个规则下,没钱,就难以维持体面,甚至难以生存。他们的变脸,背后更多的是小人物在现实重压下的无奈、恐惧与辛酸。 探究二:若瑟夫———为什么“我”的心在流泪? 1.聚焦心理: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42段 2.角色体验: 提问①:“我”在心里反复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时,是什么心情? 预设:同情、难过、无奈、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提问②:既然这么念及亲情,为什么“我”不当场认下叔叔,而只是多给了小费? 引导讨论:“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