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组文阅读课 2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文 明 印 记 的 教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丛书:《英雄不朽,丰碑永矗》《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卢沟桥》 学习内容 1.跳读文章,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把握纪念性建筑的特点及历史内涵,体悟革命文化与精神。 2.绘制参观线路图,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3.品读文章语言,体会瞻仰记语言既准确、客观又饱含崇敬之情的特点。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神州大地上分布着众多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建筑,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部无比恢宏、无比厚重的凝固的史诗,从中选择你熟悉的一座,搜集资料,了解它的建筑特点、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根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写法,向同学做些介绍。 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任务一:明确说明对象,概括建筑关键信息 活动1:请自由阅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摘录关键语句,填充表格,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关键信息。 要素 信息摘录 说明对象 总体特征 纪念碑位置 建造时间 碑身高度 浮雕主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 巍峨、雄伟、壮丽 天安门广场南部 1952年动工,1958年建成 37.94米 虎门销烟、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 活动2:请自由阅读丛书文章《英雄不朽,丰碑永矗》《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三篇课文,从中选择一座纪念性建筑,绘制表格,概括该建筑的关键信息。 任务一:明确说明对象,概括建筑关键信息 参考示例1 要素 信息摘录 说明对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 建碑时间 1949年奠基,1958年建成 坐落位置 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建碑主题 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碑身造型 方形(四方体),高37.94米 浮雕创作 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八块汉白玉浮雕,描绘从虎门销烟到胜利渡长江等八个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自由幸福、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荣与辱,凝聚着革命先烈的血与魂。 参考示例2 要素 信息摘录 说明对象 中山陵 建造时间 1926年动工,1929年安葬,1931年全部竣工 坐落位置 南京钟山南麓 建造主题 安葬孙中山先生,纪念其革命精神 建筑造型 中轴对称,民族形式建筑,钟形布局 工艺特色 琉璃瓦顶、石刻碑文、祭堂雕像,庄严肃穆 历史意义 象征革命与自由,融合中西建筑风格。 参考示例3 要素 信息摘录 说明对象 北京天安门 建造时间 始建于1417年,1969年重建 坐落位置 北京中轴线与长安街交会点 建造主题 国家象征,举行重大庆典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建筑造型 重檐歇山顶,“八檐九脊”,木结构 工艺特色 彩绘、斗拱、琉璃瓦,重建时保留原貌并增强结构 历史意义 见证中国历史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宣告地 活动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瞻仰记,请再次阅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地点、时间转换的词句,梳理参观流程,小组合作完成一幅作者游览的实景线路图,并进行小组展示。 任务二:选读文本 设计参观路线 参考示例 瞻仰路线图 参观流程: 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 踏着石道 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 到了平台 参观浮雕 走下台阶,离开 活动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瞻仰记,请阅读6-10自然段,勾画关键词,明确顺序,比较作者介绍十块汉白玉浮雕时不同的侧重点,再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任务二:选读文本 设计参观路线 参考示例 顺序:可以按照“东一南一西一北”的空间顺序,也可以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作者凝固的浮雕化为鲜活的故事,将人民英雄的爱国情怀、革命意志和牺牲精神与纪念碑的巍峨、宏伟、庄严融为一体。 不同侧重点:作者介绍十幅浮雕时,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