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3218

12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5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81516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6
  • cover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把握文章写景的精妙之处。 3.深入理解“闲人”的内涵,领悟作者安闲从容的人生境界,学习古代文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群 一、基础型任务:文本解码·开启夜游之旅 二、发展型任务:情感深挖·解读“闲人”心境 三、拓展型任务:文化迁移·传承文人精神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文本解码:开启夜游之旅 一、 基础型任务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谤议朝廷”罪贬黄州。 听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打算 月光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到 卧,睡 共同, 一起 在 像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只 清闲的人 像 语气词,而已,罢了 研读探究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组讨论: ①为何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 ②这两个比喻体现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品月色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色如何? 比喻 动静结合 正侧面描写 空明清澈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二、发展型任务 情感深挖:解读“闲人”心境 悟闲人之情 如此月色,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慨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清闲(悠闲)的人 入夜即解衣入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闲 人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安闲从容、乐观豁达 赏月的欣喜 文化迁移:领略苏轼精神 三、拓展型任务 研读探究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海南。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 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看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研读探究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 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研读探究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研读探究 在苏轼被贬的文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