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单元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体系构建 实践与认识 1 1.正确把握认识 (1)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阶段或形式 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要点速记 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3)发展历程 ①认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②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通过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达到思维抽象,形成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③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抽象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通过一系列上升环节,达到思维具体,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归纳总结】 认识发展历程 2.正确把握实践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3)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作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归纳提升】 实践观点在哲学模块中的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②认识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③社会历史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推动社会发展。 ④人生价值观: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追求真理 2 1.真理的特点 (1)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要点速记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