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3575

四上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 教案+ 练习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201341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件,教案,练习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志”字,探讨志向 1. 书写并解释“志”字。 (1)教师展示“志”字,并在黑板上书写。 (2)教师解释“志”字的字形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义。 “志”字,上面是“士”,下面是“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有一定身份地位或知识技能的人被称为“士”。 而“志”则是“士”通过用“心”思考后所立下的志向。 2. 讨论志向,引入新课。 (1)教师提问:你小时候有什么志向 预设①:想当医生 预设②:想当科学家 预设③:想当警察 …… 过渡:同学们的志向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位少年的读书志向。 (2)教师展示课文标题,书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教师提问 ①:你能解释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吗 预设:“崛”字旁边是山,通常与山相关。那么"崛起”在这里指的是中华的什么呢 (兴盛、繁荣、富强) ②思考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为中华的兴盛而读书。 (4)引导学生齐声朗读标题。 (5)读完标题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过渡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的 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 让我们通过课文找到答案。 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 2.展示生字,学生观察并自主记忆。 崛 范 魏 晰 效 淮 惑 惩 训 斥 难 提示:可以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记忆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还可以通过组词来记忆。 3.学生扮演小老师,分享识字方法,教师适时指导、梳理。 (1)通过形近字记忆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难、准———淮 (2)通过加字法来识字。 委+鬼=魏 日 + 析 = 晰 或+心=惑 征+心=惩 (3)通过组词来记忆。 学生为“范”字组词,理解其意思。 预设:范本:模范、典范、榜样;范例:典型、样板;范畴:范围、领域;范文:模范文章;范式:模式、样式; 范畴:范围、领域 (4)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请学生寻找”斥”字在课文中的具体位置,并结合上下文使用替换词法来理解"训斥"一词的含义。 4.出示词语,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词语。 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当效此生淮安疑惑惩处训斥苦难 5.展示需要会写的汉字,并引导学生根据结构进行分类,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比例。 肃 默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6.重点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学生进行练习。 (1)单体字作为部件时字形的变化。 “赞”字上半部的第一个“先”字形由竖弯钩变为竖提。 “效”字左半部的“交”字形由捺变为点。 (2)请学生注意“肃”字的笔顺———横折、横、横、竖、撤、竖、撇、点,并提醒学生在写下半部分时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并请学生练习书写这个字。 三、内容梳理与归纳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事件,可以如何划分。 2.教师出示学习方法指导,协助学生进行内容划分。 划分事件的方法:①利用过渡段落;②关注时间、地点的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