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3577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4张PPT)

日期:2025-11-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156732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课,朝前,中期,鼎盛,危机,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 鸦片战争前 明朝 1718年,年过六旬的清朝康熙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bo)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意思是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人去主动加以“怜恤”,让皇帝“更换休息”。 图中起居注记载了康熙帝亲政后勤于政事,每天在紫禁城乾清门聆听奏报、处理政务的情况。 1368 1644 1636 1912 1840 专制+勤政 《盛世滋生图》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英)马戛尔尼 课程标准: 1、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2、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社会面临的危机。 何为盛世?康雍乾时期是否满足盛世条件?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2.君主专制的强化 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北京故宫平面图(局部) (一)君权强化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1、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明朝 清朝 (2)特点:迅速、机密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如何加强君权? (一)君权强化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2、奏折制度 (1)含义: (2)特点:迅速、机密 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 ———(日)佐伯富 (3)作用: ①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雍正奏折批示示意 如何加强君权? 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答案提示:奏折制度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这样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皇帝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私人”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由此大大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设立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