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西南联大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国家存亡之际,战火纷飞之时,有人坚信艰苦教育、延续文脉,有人不堪苦难而卖国求荣、苟且偷生……这些都体现了国人对战乱下人生价值的判断不同,选择的路也自然不同。所幸,还有一群学子以国为重、赓续文脉,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 西南联大: 战火中的学术奇迹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仅存续8年,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在绝境中创造如此辉煌的价值? 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走进西南联大的故事,探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真谛,解读其校训“刚毅坚卓”蕴含的人生密码 烽火中的价值追寻: 西南联大精神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启示 分议题一: 中兴业需人杰———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定位价值坐标 分议题二: “小长征”中求真知———在砥砺自我中突破价值边界 分议题三: 刚毅坚卓———在劳动中淬炼人生价值 议题一 中兴业需人杰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定位价值坐标 请同学们观看《九零后》记录电影预告片,思索西南联大学子创造和实现价值仅仅靠自己可以吗?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其后,北京大学的沙滩红楼一度被日军所占———平津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饱遭摧残和凌辱。 7月29日下午,即有日军在清华园内穿行,开始强占校舍,劫掠校产。 7月29日、30日日军连续两天有预谋地对南开大学及其附属的中小学进行轮番轰炸。昔日宁静秀美的南开校园,在日寇的炮火下变成一片废墟。 在日军的轰炸与占领下,学校没了,学生们怎么上课呢?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后方组建几所临时大学。第一区设在长沙,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名为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长沙临大开始正式上课。 学子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学校等 物质条件作为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西南联大学子群星荟萃,除了学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还离不开什么的支撑呢? 1939年联大有教授177人(含少数副教授),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2.3%,而1940年的美国非常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比例为22%。民国时期1948年中央研究院产生了81名院士,其中西南联大教授有27人,刚好占三分之一。 沈从文的文章和写作训练让汪曾祺受益匪浅,沈从文也认汪曾祺为自己唯一的得意弟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常将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视为一条重要的文学传承脉络。 “吴(大猷)先生指导我做了统计力学的工作,王(竹溪)先生指导我做了对称性的工作,这两件事情对我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我后来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这两个领域里头。” 学子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 知识成果作为前提 一、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社会 提供 前提 价值实现 生存条件 发展条件 享受条件 工作条件 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注意: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一、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2、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3、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的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实现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