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植一中高一政治试卷 时间:6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3 分,共48 分) 1.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仙居县下汤村,是距今近1万年的聚落遗址。考古人员在下汤遗址发现陶杯、陶壶、筒形罐、农业加工等遗迹。从生产关系角度,对该遗址分析合理的是( ) ①生产工具简陋,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②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③全体成年男性共同讨论决定一切事 ④人们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由此可见,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体劳动逐渐盛行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C.贫富分化的加剧 D.生产力的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体系,既是一种理论设计,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设计。马克思主义诞生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设计,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设计则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不断探索。下列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产生和工人运动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思想来源 ③十月革命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④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共产党宣言》指出:“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①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要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的面貌和性质 ③这段话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特征,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可避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材料中“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 ) ①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③其革命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其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政向人民民主的飞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6.202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于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理解正确的( ) 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③创建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④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百年党史精神谱系中的一座永恒丰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社会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