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0663

【教学评一体化】4.14《称空气》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6237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4.14,称空气,单元,整体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探究空气的存在、特性(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运动等)及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对空气的科学认知。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二、学习内容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三、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特征; 能说出空气受热会膨胀,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能利用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充满各处的性质等。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 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观察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识到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 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吹气球》对比“直接吹气球”与“瓶中吹气球”的现象,发现瓶中气球难吹大; 通过“漏斗倒水入封口瓶”“杯底塞纸巾倒扣入水”“塑料瓶罩乒乓球下压”等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2《称空气》完成“两端挂充气气球的细长棍平衡实验”,观察放气后棍的倾斜,初步证明空气有质量; 用电子天平测量“瘪皮球充气(5筒、10筒…20筒)”后的质量变化,定量验证空气有质量。3《热气球》用“塑料袋+蜡烛”模拟热气球,观察其上升现象; 用天平测量“集气瓶加热前后的质量”,结合“空气微粒受热间距变大”的模型,解释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原理; 估算房间内空气的质量并与自身体重比较。4《风的形成》用扇子、嘴吹、电吹风等方法制造风,观察风车、头发的变化,认识“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用“去底塑料瓶+蜡烛+蚊香”模拟自然风,观察烟雾流动,结合“冷热空气流动图”,理解自然风是因地表冷热不均、空气流动形成的; 流风在农业、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如传花粉、风力发电)。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空气的性质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空气是学生熟悉却“抽象”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从“探究空气性质”切入,符合三年级“从生活到科学”的认知规律,激发探究兴趣。 (二)课标落实 通过“吹气球(探占据空间)”“称空气(证有质量)”“热气球(究受热运动)”“风的形成(析空气流动)”等实验,落实“物质性质探究”“实验能力培养”“科学与生活联系”的课标要求。 (三)教材关系 承接低年级对“空气存在”的初步感知,深入探究空气性质;为后续“气体变化”“天气与气候”等内容奠基(如风是天气现象的基础)。 (四)次级主题逻辑 以“空气性质”为主线,按“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变化→流动形成风”递进:从基础性质到动态变化,层层深入构建空气认知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空气有生活感知(如呼吸、风),但对“占据空间”“有质量”“受热成风”的科学本质模糊。学生爱动手但推理能力弱,需通过直观实验帮助归纳结论。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一)科学观念 知道空气真实存在,能占据空间、具有质量。 理解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热空气流动形成风。 了解空气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充气玩具、热气球)。 (二)科学思维 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