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歌,通过诵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意象,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意象,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感受诗歌意象,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2.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庭中有奇树》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美在辞藻,美在韵味,美在隽永深刻的内涵,美在感人肺腑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世界,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文学之美! 二、自我研学 1.作品简介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19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2.名家评价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评价“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体式、文辞等方面特色鲜明,是五言诗的典范。 钟嵘:《诗品》中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高度赞扬了《古诗十九首》在文辞、情感等方面的艺术魅力,认为其价值极高。 胡应麟:《诗薮》中提到“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强调了《古诗十九首》意象与情感的精妙融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说“(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认为《古诗十九首》虽在说理上不如《诗经》,但在微言大义方面可与之并驾齐驱,是五言诗的鼻祖。 陆时雍:《古诗镜》中评价“(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将《古诗十九首》视为《诗经》之后的余绪,是诗歌的源头之一,对其在诗歌发展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 初读感知 播放情境课文,听朗读视频,把握字音和节奏。 重点字音:华(huā) 折(zhé) 遗(wèi) 馨(xīn) 朗读指导: 3.重点词语注释: 【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4.结合注释翻译: 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得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自主探究 探究任务:体会诗意,品味诗歌主旨。 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2.边读边思考,体会诗意,品味诗歌主旨。 成果展示: 1.前四句分析:这四句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2.后四句分析:一个“盈”字,暗示着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最后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再读诗歌,赏析语句,完成以下思考题: 1.《庭中有奇树》一诗由折花写起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或意义? 2.“攀条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