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标要求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以及过程中的相关重大事件;知道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体会红军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长征精神,培养爱党爱国、珍惜幸福生活、弘扬长征精神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以及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知道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1929-1932年)》,回顾上节课所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进而提出问题引入本课内容。 回顾过去所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提问过渡:面对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又会做些什么呢? 任务一 了解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背景 1.红军反“围剿” 展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基本情况。 提出问题,结合表格数据,说一说为什么红军前四次反“围剿”都能以少胜多,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呢? 得出结论:敌强我弱,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犯了“左”的错误,使用了错误的战略战术。 什么是“左”的错误 不顾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在对敌作战时,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与敌人硬碰硬,打正规战、阵地战。 培养学生阅读图表材料,并提出问题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 2.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展示材料如下,进一步说明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材料一 1934年4月中下旬,国民党军队集中力量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由于战术策略失误,经过18天血战,红军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 ———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广昌失守以后,红军又“分兵六路”全线防御,继续实行所谓“短促突击”,使红军和中央苏区损失更大。整个战争形势对红军和中央苏区越来越不利,红军继续在内线作战已无可能打破敌人围攻,只剩下长征一条路了。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展示图片《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指出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提问过渡: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之前的问题却没有解决,他们能否顺利突围呢? 任务二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转折点 1.会议背景 (1)展示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标出红军出发地点和四道封锁线,讲述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的史实,提出问题:以巨大损失突破四道封锁线后,红军是否安全了? 得出结论:博古等人坚持去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军团,但敌人已经在前路布下重兵,红军仍处于生死攸关。 提高学生阅读地图和图文结合的能力。 锻炼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史崇德】“断肠明志”陈树湘 播放视频《断肠明志 陈树湘》纪录片中陈树湘牺牲片段,讲解陈树湘的英雄事迹。 1.会议背景 (2)展示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及材料刘伯承《回顾长征》,指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材料如下: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回顾长征》 2.会议内容 展示沈尧伊创作的油画《遵义会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