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赤 壁 赋 青黛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历史治水名人,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但是“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三年,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赋 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赋是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它萌生于战国,经过汉代古赋、六朝骈赋、唐宋文赋这几个发展阶段。 文体知识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农历每月十六日 状语后置句 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方式 通“嘱”,劝请 名作动,歌唱 对偶、互文 月出前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诗经》中“窈窕”这一章。 起 青黛壹 第一段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会儿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的样子 同“凭”,乘 代词,它 译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接天空。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月出后 越过 旷远的样子 脱离人世 白茫茫的水汽 放任 研读文本———第一段 第一段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色: 境界: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幽雅宁静、苍茫朦胧的境界 良辰、美景、乐事 研读文本———第一段 哪些句子写出了泛舟者在这样景色下产生的心理感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感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情怀: 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思想。 情感基调是“乐” 青黛壹 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 甚,扣舷 而 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在这时候 很 连词,表修饰 名作动,唱歌 歌词 月光下的清波 悠远的样子 译文:在这时喝酒喝得极为快乐,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船棹啊木兰船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所思慕的人 江面浮动的月光 青黛壹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的《离骚》 香草美人的三种含义: 1. 高洁的品质 2. 圣明的君主 3. 美好的理想 1.指所倾心的对象 补充 2.喻指君主。作者虽被贬黄州,“处江湖之远”,但仍“忧其君”。用“美人”喻皇帝,用“望”来表达对皇帝的忠贞之情。 3.代表作者的理想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