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衔接教材时间在哪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因三年级使用新教材,原二年级下册未学的《时间在哪里》单元需要补学。《时间在哪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二年级)的学习内容,属于融合数学知识及运用数学知识的主题活动。该活动涵盖“认识时间”“我与时间的故事”“我的时间小书”“小讲堂与成长档案”四个子活动。这四个子活动以“时间的认知、体验与表达”为主线,依托“主题活动”为载体,整合数学知识(包括时、分、秒的认识、单位换算、经过时间的计算)与生活应用(如时间测量、日常规划),共同促进学生对时间计量能力、量感建立及时间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钟面观察、时长体验、小书创作、文化探究等实践活动,注重过程性表现,培养学生的量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和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同时,活动还融入科学、语文等跨学科内容,强化学科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具钟,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熟练掌握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规律,培养动手实践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参与“找时间、测时长、估时间”等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对1秒、1分、1时的量感;通过制作“时间小书”,积累时间规划的经验,进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能准确记录生活中的时间点,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间顺序,掌握计算同一时段内的时间差的方法,初步理解跨时段时间差的计算方法。 4.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时间管理意识、体会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树立珍惜时间观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合理规划时间。通过参与小组探究,与同伴有效合作交流,展现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 三、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基本素养目标主要集中于量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和模型意识。量感为推理奠定基础,而推理则进一步深化对量感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学生对时间本质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时间单位换算(量感)、流程优化(推理)以及实际需求匹配(应用)等多重能力。 1.量感:建立对时间单位的直观感知。主要指对时间这一特殊“量”的可测量属性及其大小关系的直接体验。通过观察钟表模型,将时间单位转化为可感知的行动量。拨动模型,归纳“1小时=60分钟”的关系,从而强化对时间量层级关系的理解。 2.推理意识:从现象观察到规律归纳。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根据时间现象进行逻辑推导和关系建构中。观察钟面,我们发现分针走1圈(60小格)时,时针走1大格(5小格),由此推导出“分针速度是时针的12倍”。在理解“1时=60分”的基础上,类比得出“1分=60秒”。通过这样的推理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3.应用意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通过制定时间表和周末计划,将时间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尝试用时间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模型意识:学生认识钟表是表示时间的模型,理解指针位置与时间刻度的对应关系,通过制作简易计时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四、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时间 第二课时:我与时间的故事 第三课时:我的时间小书 第四课时:小讲堂 第一课时 认识时间 课型:综合实践课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能合理利用时间。 核心素养目标: 1.借助钟面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学具钟等活动,熟练掌握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规律,培养动手实践与逻辑推理能力。 3.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初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