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本课聚焦“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里“家国情———素养,落实学段目标中“能感知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求,对应学段内容里“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发现家乡之美”规定,助力学生建立对家乡的初步认知与情感联结。 (二)教材分析 《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围绕“家乡的故事”展开,“家乡的故事”板块通过田野生活场景、诗歌,唤起学生对家乡生活故事的感知;“傣家竹楼的传说”以传统建筑智慧为例,展现家乡文化底蕴;后续街道树、路名故事及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历史变迁、文化传承。教材以故事为线索,串联家乡人文、历史、智慧,搭建起文化探究与情感深化的平台。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家乡故事有好奇与倾听热情,已积累少量家乡生活片段,但对家乡文化故事、历史传承的认知零散且浅显。他们善于想象、乐于表达,却缺乏主动挖掘、系统梳理家乡文化故事的方法。借助教材传说、生活场景,可引导他们发现家乡文化价值,在讲述、探究中深化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家乡故事承载的生活温情、文化智慧与历史底蕴,体会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与探究精神,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3.学会挖掘、讲述家乡的人文故事(传说、变迁故事等),用简单方式记录、分享家乡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讲述家乡的文化故事(如傣家竹楼传说、路名故事),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家乡智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家乡故事中提炼文化传承意义,将对故事的兴趣转化为传承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持久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5分钟) 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段优美的诗歌。 课件出示诗歌内容: 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水,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美。 葱绿的田野里有妈妈的身影, 田间的小路印下我的脚印。 我画下她可爱的样子, 讲一讲她动人的故事。 教师总结并过渡: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家乡,发现了家乡山水的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讲家乡的故事。(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导入方式揭示课题,简单明了。 探究新知 【活动一:一起听故事】(15分钟) 师导语:家乡的田野里有好多开心的故事。 出示任务:课件出示课本教材的情境图,一起读一读。 葱绿的田野里有爸妈的身影, 田间的小路上留下我的脚印。 我画下家乡那可爱的样子, 讲一讲她动人的故事…… 过渡:你听过家乡的哪些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本去看一看! 出示材料: 教师总结:家乡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你的故事,多年以后,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故事。 出示任务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家乡的故事呢? 展示预设回答: 展示材料: 预设回答1:我们家乡每到中秋,全村人会在晒谷场一起吃月饼,听老人讲月亮的故事。 预设回答2:家乡的豆腐脑,是用山泉水做的,滑溜溜的像云朵。 预设回答3:家乡镇上的老钟表店,修了几十年的钟,滴答声比我岁数还大。 预设回答4: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北部,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而得名。 预设回答5: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高达67.31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 过渡:除了故事,很多家乡都有古老的传说,藏着先人的智慧。 展示材料:《傣族竹楼的传说》 教师总结:家乡故事家乡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亭一台。留下岁月的印记,寄托家乡的情思。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二:家乡故事我来讲】(17分钟) 出示任务1:我是“故事搜集员”:寻找家乡的故事。 我要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