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5101

3《桂花雨》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73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桂花雨,教学设计
  • cover
五上3《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本文以“桂花”为线索,串联“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三大内容,既描写了桂花的迷人香气、摇桂花的童真乐趣,又借母亲“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话语,藏着对童年、母亲与故乡的深切眷恋,是“借物抒情”的典型文本。文中“浸”字对桂花香的具象化描写、摇桂花时“抱、摇、喊”的细节刻画,以及母亲的直白表述,共同构建起“事物—情感”的关联,文章语言质朴却情感浓厚,感染力极强,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载体。 【学情分析】 优势:五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经第一课时学习,能清晰把握“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的课文框架;通过此前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掌握“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的阅读方法,且对“童年趣事”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如摘果子、玩花草),容易与“摇桂花”的快乐场景产生共鸣,为自主品读文本细节、体会表层情感奠定基础。 劣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生活中较少有“摇桂花”的经历,对“桂花雨”的画面感缺乏直观认知,难以深度代入文中摇花的快乐;第二,本单元首次明确要求“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生易将“母亲觉得家乡桂花更香”理解为“气味差异”,难以透过“桂花”这一事物,体会背后蕴含的“故乡情”,对“借物抒情”的写法缺乏深层认知。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想象文字描绘的场景与细节,体会“爱桂花”的缘由与“摇桂花”的快乐。 2.聚焦动词,反复品读,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结合琦君生平与母亲的话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思乡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想象文字描绘的场景与细节,体会“爱桂花”的缘由与“摇桂花”的快乐。 【教学难点】 结合琦君生平与母亲的话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思乡情”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出示桂花,激发兴趣 1.师出示桂花实物: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有什么特点呢?你想不想闻一闻? 2.学生闻桂花的香味。 3.师导入: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桂花飘进了我们美丽的雅实校园,也飘进了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中。今天,让我们伴着这桂花的阵阵香味,走进琦君的童年,继续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复习回顾,理清脉络。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围绕桂花写了三方面的事情,谁来汇报一下? 预设: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2.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 预设:因为桂花很香 三、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一)品读课文,感受“桂花香”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2.指导朗读“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3.师:桂花到底有多香呢?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4.学生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5.师:这是一个什么句?你能不能把它改成肯定句? 6.重点指导“浸”字。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浸”字的妙处。教师指导朗读。 7.学生继续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师小结,配乐,学生声朗读。 (二)创设情境,体验摇花乐 1.感受摇花前的急切 (1)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摇花前的句子,感受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理。 (2)抓住“缠”“总是”体会作者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3)情境对话:想想作者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 (4)指导朗读。 2.体验摇花时的快乐 (1)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