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7088

统编九语下 24 诗词曲五首 课件(共24+31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163353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九语,词曲,五首,课件,24+31
    (课件网) 24 诗词曲五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诗歌。 2.赏析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本课目标 十五从军征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少年出征的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痛苦经历。 背景链接 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 旅谷、水井、旅葵。 特点:荒凉、寂静。 诗词讲解 说说“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的表达效果。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诗词讲解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诗词讲解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回家所见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梁上雉飞 中庭生谷、井上生葵 处境心情 羹饭熟 饴阿谁 东向看 泪沾衣 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结构梳理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主旨概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背景链接 歌行体 起源 南朝宋鲍照所创。他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文体知识 特点 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咏雪诗 送别诗 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诗词讲解 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 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诗词讲解 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诗词讲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诗词讲解 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诗词讲解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