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考古学家说:“我们用地层作为纸张,用文化遗物和遗迹作为文字书写历史。”元谋人和郧县人相关的考古发现可用于“书写”中国 ( ) A.百万年的人类史 B.一万年的文化史 C.五千年的文明史 D.早期国家的历史 2.某校学生参与了2025年“科学小记者”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他们在“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中可以看到北京人( ) A.围在火堆旁取暖 B.用陶瓶从井里取水 C.用骨针缝制衣服 D.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二十多年来,专业人员在碎片中寻找线索、在地层里窥见历史,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现 4.《万古江河》一书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该书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5.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A.会制作玉器 B.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种植庄稼 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6.下面图片是历史教科书中某一子目的插图,这一子目的标题可能是( ) A.周口店和北京人 B.河姆渡居民和原始农业 C.大汶口文化 D.河姆渡居民和陶器制作 7.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出土了石犁、石镰等劳动生产工具;良渚先民还发明了砭针,它是刺激人体穴位、用于治病的一种原始工具。据此推测,良渚先民( ) A.已学会使用火 B.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C.主要以采集、渔猎为生 D.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8.下面图示中“ ”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发生在( ) A.涿鹿 B.阪泉 C.良渚 D.陶寺 9.“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 ) A.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B.诸侯并立,分裂割据 C.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D.居住分散,交通发达 10.《史记 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在材料所涉及的制度中,继承者需具备的条件是( ) A.血缘关系 B.德才兼备 C.战功显赫 D.家财万贯 11.相传远古时期炎帝、黄帝带领着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这折射出( )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 C.部落联盟格局打破 D.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12.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 ①私有制 ②阶级 ③国家的产生 ④制作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中国最早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14.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15.传说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黄帝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诸侯咸服,黄帝部落还与炎帝部落联合。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在我国广大地区影响广泛,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表明( ) A.古史传说皆确凿可信 B.黄帝时代已经出现分封制 C.炎黄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 D.炎黄认同推动了华夏认同 16.《史记》记载的西周末年褒姒“千金买一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