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9671

冀教版三上2.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案)

日期:2025-11-2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2031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三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深刻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理念与要求。在内容要求上,它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直接对应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的“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目标。本节课并非直接教授笔算,而是聚焦于口算,强调对算理的深度理解,这为后续学习笔算乘法的每一步骤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本片段展现了对多种素养的综合培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结果(12×3=36),更通过“拆分”(把12分成10和2)和“组合”(30+6=36)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种普适性的口算策略,从而提升其运算能力。 从具体情境抽象出算式后,引导学生将“未知”的12×3转化为“已知”的10×3和2×3,这一过程蕴含了深刻的演绎推理。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正是初步推理意识的体现。 教学设计了用“□”代表10元、“△”代表1元的画图方法,将抽象的数值运算转化为直观的几何图形操作。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效地将具体的“物”、直观的“形”与抽象的“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了清晰的数学模型,深化了对算理的理解。 此外,教学从“买3本书”到“买4本书”的尝试应用,体现了课标倡导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应用并迁移知识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设计,精准地把握了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承上启下之课。它上承“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下启“笔算乘法”的学习。教材通过“买科普读物”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将不能直接用口诀计算的“12×3”转化为已学的“10×3”和“2×3”来计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先分后合”的口算策略,深刻理解其算理,为理解笔算乘法的每一步含义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了将整十数看作几个十进行计算的算理。然而,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需要进行分拆再组合的乘法口算。学生可能会受之前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试图直接记忆口诀而忽略算理,或者在进行两步计算(先乘后加)时出现错误。因此,教学应通过直观操作和清晰的步骤分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口算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通过摆小棒、画图、小组讨论等活动,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将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为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算理,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即为什么可以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相乘最后相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每10根一捆,每人准备12根以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开展“口算小能手”竞赛,出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成了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现在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计算时,别忘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快速口算,并简要说明算理40×5,想4个十乘5是20个十,就是200。 通过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特别是“将乘数看作几个十/百”的算理,为新课中将两位数进行拆分做好铺垫。 二、导入 (二)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