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3 短文两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 不求甚解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作者名片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读者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同时对当时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就是当时邓拓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杂文。 背景链接 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理解马南邨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解读。 3.学习运用求异思维,批判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观点、主张,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习目标 驳论通常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者间接批驳,进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常见的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文体知识 默读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在文中批驳的观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驳倒这一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摆出批驳的观点。 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批驳的观点 作者的态度 思路梳理 第一部分(1):摆出批驳的观点。 第二部分(2~3):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第三部分(4~8):提出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破 立 思路梳理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 深入探究 这两段的内容不多余。“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 是的。一般人之所以对“不求甚解”一词有误解,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出处,断章取义。既然他们得出观点的方式是错误的,他们的结论自然也就不能成立。 深入探究 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 驳论点:直接用确凿的事实指出一般人观点中的错误和荒谬。 深入探究 马南邨是如何解读“不求甚解”一词的呢?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求学态度) (读书方法) 深入探究 马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