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9904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2.2地球的运动 教案

日期:2025-10-23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920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
  • cover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学内容 核心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知识点涵盖: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差)。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及其导致的自然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划分)。 能力培养:通过模拟实验(地球仪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读图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生活联系: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如农业生产、建筑设计、交通运输等)。 二、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培养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日出方位变化、昼夜长短差异等,理解地球运动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影响,增强区域差异的认知能力。 地理实践力: 1.能够运用地球仪或地理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通过小组合作,使用地球仪、手电筒等工具模拟地球运动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如影子变化、季节更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差、四季变化、五带)。 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特别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2.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地球运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共同解决问题。 演示法与实践法: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进行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实践。 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地图,提取地理信息。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PPT、视频等展示动态过程和真实案例。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约5分钟) 情境展示:教师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或短视频, 例如:1.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同一地点的景观变化。 2.一天中不同时刻(清晨、正午、傍晚)太阳位置及影子长度的变化。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这些图片/视频中有什么变化?” “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引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设置意图: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直观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新课讲授与探究活动 (约25分钟) 1. 地球的自转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特征探究: 方向:指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演示并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提问:“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分别是什么?”(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一天(24小时)。 现象演示与讨论(小组合作): 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太阳光)、彩色胶带。 活动1:演示昼夜更替。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形成的昼半球和夜半球。标记家乡位置,演示其随地球自转经历昼夜交替的过程。 活动2:理解时差。标记一条经线,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不同经度地区先后见到太阳,理解“越靠东的地方时刻越早”,感受时差的存在。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不同经度地区存在地方时差。 2. 地球的公转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沿着一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