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学年第一学期预初年级语文独立作业二 时间:40分钟 2025.10.21 一、基础积累(4分) 1.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沟勒 羞涩 B.技高一筹 别出心裁 C.心迟神往 逶迤 D.斩钉截铁 悬崖决壁 2.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B.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C.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D.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二、文言文阅读(共24分) (一)默写(10分) 3._____,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 4.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 5._____,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七律·长征》中诗人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_____,_____。”这两句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可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二)古诗赏析(6分)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浪淘沙》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人名) 8.“簸”的读音是_____,在诗中形容黄河水流_____。 9.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文言文阅读。(8分)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于瓮①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②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②亟:急。③既:已经。 10.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 (1)食:_____ (2)为: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 _____ 12.养骆驼的人为什么会被天下人耻笑?(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3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13—17题。 竹节人 ①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②有一段时期,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③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④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 ⑤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⑥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⑦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⑧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⑨将那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⑩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