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1293

23《梅兰芳蓄须》课件 +教学设计 +同步练习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70964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梅兰芳蓄须,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23《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梅兰芳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语言运用:通过借助资料、情境体验、批注阅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受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思维能力:借助表格,梳理梅兰芳拒绝演戏的办法,经历的危险和困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审美创造:运用提取关键词语的方法概括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多个事件,提升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文章核心内容。 2.通过品读梅兰芳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感受他的高尚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梅兰芳,引入新课 1.探讨梅兰芳的知识。 (1)预习讨论,确定学习基础。 展示”梅兰芳”的生活照片,板书”梅兰芳”三个字。 提问:同学们,关于梅兰芳,你们有何了解 预设: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2)观赏《贵妃醉酒》视频片段,解释“旦角”的含义。 预设:旦角是戏曲中女性的形象。生活中的梅兰芳是男性,但在舞台上却扮演女性角色。 (3)展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指导朗读。 出示: 梅兰芳先生是世界闻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一干二净。 2.探索“蓄须”的含义。 (1)板书“蓄须”,xù“蓄”,展示”蓄”的不同义项①保存②心里存着引导选择 《新华字典》第12版字典中“蓄”有2种意思,“蓄须”中的“蓄”应选①保存,在文中指将胡子留长。 (2)展示课文第一段最后一句,集体朗读。 出示 但他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3.过渡到新课,集体朗读课题:扮演旦角的梅兰芳,曾有几年却是这样的。那么,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呢 让我们一起深入课文,探究答案。 二、预习反馈,整理主要事件 1.学习字词。 导入: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从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来看,有一个多音字经常读错,我们一起来学 习这个字。 (1)关注”宁”的读音。 宁 (níng) 宁静、安宁 宁 (nìng) 宁死不屈 用于比较两方面利害得失后的选择时,读第四声,还可以组成词语——— “宁愿,宁死不屈”,这些词语都用来描述非 常坚定的态度。 (2)朗读包含该词的句子。(带着坚定的态度,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 他 宁 (ning) 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2.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导入:这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在掌握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本课的阅读提示,谁来为我们阅读一下这三点阅读要求。 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 (1)总结出3个学习要求。 预设:①措施。②危险和困难。③深入了解。 3.提炼关键词,整理主要事件。 (1)过渡:梅兰芳采取了哪些措施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呢 课题已经给出了一个线索,谁能找到相关的段落。 (2)学生寻找”蓄须明志”这一部分。 出示: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3)提问:在这段文字中,梅兰芳采取了什么措施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蓄须明志。为了拒绝为日本人表演。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用措施+目的的方法,提取关键词,总结出主要事件———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侵略者表演 。 (4)展示第2段,引导学生提炼方法。学生提取关键词,总结主要事件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