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归纳 单元整体概览 主题定位:以 “小说的魅力” 为核心,收录了鲁迅、莫泊桑、曹文轩三位作家的经典小说作品。通过展现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与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小说 “以人物塑造为核心、以情节发展为脉络、以环境描写为依托” 的文体特点,理解小说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与人文关怀,提升小说鉴赏能力。 核心目标:掌握小说 “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梳理、环境描写作用” 三大核心鉴赏技能;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中理解故事主旨,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描写中体会小说的时代背景与氛围;掌握 “学习缩写” 的写作方法,能在保留原文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精简文字;通过 “走进小说天地” 综合性学习,深化对小说的理解与热爱。 任务一:阅读(逐篇知识点) 《故乡》(鲁迅) 体裁与背景 体裁:短篇小说,是鲁迅 “乡土小说” 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小说集《呐喊》。 背景:创作于 1921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推翻封建帝制,但农村的封建势力依然根深蒂固,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鲁迅通过回故乡的经历,以小说的形式反思社会现实,表达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对社会变革的期盼。 内容与情节梳理 情节结构:以 “我” 回故乡的行踪为线索,按 “离别故乡 — 回到故乡 — 在故乡 — 离开故乡” 的顺序展开,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离别故乡):写 “我” 因搬家从北京回故乡,回忆童年时故乡的美好与活泼的闰土,奠定怀旧的情感基调; 发展(回到故乡):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同时引出杨二嫂的出场; 高潮(在故乡):写 “我” 与中年闰土的重逢,通过两人的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展现闰土的变化,揭示底层农民的苦难命运; 结局(离开故乡):写 “我” 离开故乡时的感受,以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的哲理句收尾,表达对未来的期盼与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 童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语言活泼(“我叫闰土,五行缺土”),动作敏捷(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是 “我” 心中 “小英雄” 的形象,象征纯真、活泼的乡村少年;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语言迟钝(“老爷!……”),动作麻木(“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思想被封建礼教束缚(对 “我” 毕恭毕敬,认为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底层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典型代表,其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 杨二嫂: 年轻时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是 “豆腐西施”,象征乡村女性的美好; 中年时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语言尖酸刻薄(“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行为自私贪婪(偷拿 “我” 家的东西,索要木器),是被社会扭曲的小市民形象,其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我”: 是小说的叙事者,也是作者的化身。“我” 既对故乡的变化感到悲哀,对闰土的遭遇充满同情,也对杨二嫂的扭曲感到无奈;同时,“我” 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改变社会,以 “走新路” 的信念表达对未来的期盼,是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环境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