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突破练21 鉴赏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甲】 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白居易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注],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 欲把残花问上人。 【乙】 惜牡丹花(其二) 白居易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注]色相:佛教语,指万物的形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人皆闻白居易信奉佛教,其诗中也多含禅意,这一特点在甲诗中表现突出。 B.甲诗语言简明扼要,不加修饰,通俗易懂,这与白居易一贯的语言风格相符。 C.乙诗以“寂寞”开篇,点明落花的处境,借残花表达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寂寞无奈。 D.乙诗最后两句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极力渲染了残花衰败之凄清。 (2)两诗均提及“残花”,但白居易对残花的态度却不相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船秋色”由词人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第一、二两句表面上看纯属写景,实际上词人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B.“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风波骤起,和“五岭逶迤腾细浪”所传递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三、四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天气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中,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D.“准拟”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愿望,即定要登上岳阳楼望洞庭湖的风光,去听听“水晶宫”传出的《霓裳》曲。 (2)张孝祥是南宋豪放词派的奠基人之一,本词虽不是豪放词的经典之作,但其语言风格已有豪放的特点,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今安徽石台)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指出弟侄虽身处世道纷乱之时,却仍能静守其心,谨守礼道。 B.颔联紧承首联,运用借代的手法,既点明家乡饱经战乱,又突出弟侄的高洁品格。 C.尾联含蓄劝勉弟侄要珍惜光阴,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诗颇有现实主义特色,寄意深远,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语言力求平淡,质朴无华。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妙处。(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郊园即事 王 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①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②。 [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抽簪:辞官引退。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一主要内容。 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情。 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2)本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