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9181

第14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25张PPT)+素材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8次 大小:429441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25张,PPT,素材
    (课件网) 新 课 导 入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李白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而去…… 新 课 导 入 黄 鹤 楼 作 者 简 介 崔颢(约704—754年),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才思敏捷,二十岁即中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早年多写闺情,后游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豪放。代表作《黄鹤楼》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现存诗四十余首,收录于《全唐诗》。 写 作 背 景 崔颢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天宝后仕途不顺畅与远离家园的落拓飘泊,都驱使中年的他面对了人生更深刻的问题。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他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相 关 链 接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初 读 感 知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初 读 感 知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诵读尾联时语调要低沉,“何处是”三字要读出惆怅迷茫之感,“使人愁”三个字,语速要最缓,接近一字一顿,强化愁绪。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理 解 诗 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 只剩下,仅留下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相 关 链 接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理 解 诗 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 只剩下,仅留下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巧用典故,仰视,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扣题,由神话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理 解 诗 意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返回 再次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