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植被与土壤》教案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研究土壤》单元第四课《植被与土壤》,作为单元的总结与延伸课,前承对土壤成分、类型和肥力的认知,后启环境保护主题的实践探索。教材通过“情境导入—核心活动—知识拓展—实践延伸”的逻辑链,以“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为核心,先由“森林地区与裸露山坡的水土流失对比图”引发认知冲突,提出核心问题;接着通过“模拟雨水冲刷土壤”的对比实验(提供带草皮土壤与裸土样本,控制坡度、水量等变量),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流失量和水流浑浊度,直观感知植被的保护作用;随后结合图片展示土壤沙化、盐碱化等问题,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并列举防治措施;最后安排“调查家乡土壤保护措施”的作业,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 1.科学观念 (1)形成“植被是土壤的重要保护者”的认知,理解植被通过根系固定土壤、减缓雨水冲刷等作用,能说出“植被可减少水土流失”的科学原理。 (2)建立“土壤是地球珍贵资源”的观念,知道土壤沙化、流失等问题会威胁生态环境,认识到自然因素(干旱、大风)和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2.科学思维 (1)通过对比实验(有植被vs.无植被土壤的冲刷差异),发展“依据证据推理结论”的实证思维,能分析“水流浑浊度、土壤残留量”等现象与“植被保护作用”的因果关系。 (2)运用“分类思维”区分土壤问题的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并联系生活实例(如“乱砍滥伐导致山坡裸露”)解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3.探究实践 (1)能参与设计和完成“模拟雨水冲刷”对比实验,学习控制变量(如土壤量、坡度、降雨量),规范使用洒水壶、托盘等工具,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如“有植被组水流更清澈”),尝试用文字或图画描述结论,并能基于证据质疑或补充他人观点(如“如果植被更茂密,土壤会更难被冲走吗?”) 4.态度责任 (1)培养“珍爱土壤、保护植被”的科学态度,表现为对土壤破坏现象的关注(如看到裸露土地时思考“如何保护它”)和对实验探究的严谨性(如认真记录每一组冲刷结果) (2)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意识,愿意参与力所能及的护土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通过“模拟雨水冲刷”对比实验,直观认识植被(如草皮根系)能固定土壤、减缓雨水冲刷,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难点:设计与实施对比实验:在“模拟雨水冲刷”实验中,学生需控制变量(如土壤量、坡度、降雨量一致),并根据“水流浑浊度”“土壤残留量”等现象分析植被的作用,这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挑战。 【教学准备】 教具:两个托盘(一端垫高);带草皮的土壤;裸露的土壤;洒水壶;教学PPT和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ppt:2—5】 1.引入:同学们,你了解我们脚下的土壤吗?它孕育万物,滋养生命。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2.播放视频《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3.出示图片《土壤剖面》讲解: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成百上千年。 4.土壤是“岩石妈妈”经过千万年的“风雨打磨”和“生物帮忙”,慢慢变成的“地球营养餐”!现在却由于各种原因面临严重的危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观看视频。 观察图片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利用视频和图片直观教学 讲解土壤的形成时,可以补充: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三大基本层次,其中耕作层和犁底层属于耕作土壤表土层的细分层次,而自然土层则保留自然成土过程形成的原始分层结构。耕作层与犁底层:属于耕作土壤特有的分层,是长期农业生产活动(如耕翻、施肥、灌溉)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土层:指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