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茹志娟 单元内容分析 《百合花》以第一人称叙事,用舒缓笔触串联生活片段;借细节与象征抒情,将军民深情融于诗意文字,含蓄隽永 。 1. 语言:品味清新质朴词句,感受简洁含蓄之美。 2. 形象:分析细节刻画,解读人物性格与精神特质。 3. 情感:挖掘情节背后,体会军民情与人性美。 课文学习提示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 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 1943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 作者简介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很多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1955年从部队转业,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她在文工团时即已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写过一些获得好评的歌词,话剧。 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小说 特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2.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3.情节: 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走进文本 理情节 何人 何时 何地 做何事 1.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走进文本 理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1-23)通讯员带路护送我去包扎所。 (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 (44-57)通讯员救人牺牲。 (58-59)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 整体感知 体会本篇小说的精巧构思:百合花有什么特点?找出与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朗读并复述百合花被的最后结局。理解百合花被和百合花在本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 特点 相关情节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33段)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44段) 卫生员……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59段) 意象解读 作用一:小说中三次提到的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复点题,突出标题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连贯。 作用二:线索,使整篇作品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 作用三:凸出人物形象。围绕借被子事件,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 意象内涵 若你是该片的摄影师,多次将镜头对准“百合花”,每次镜头定格想要传递何种含义? “精神绽放(新媳妇的觉醒)”:被子从新媳妇的嫁妆到最终覆盖烈士遗体,成为连接军民的情感桥梁,凝聚着深厚的军民情谊。 “生命祭奠(遗体上的花被)”:以百合花的圣洁映照战士的牺牲精神,赋予悲壮故事以诗意,深化了对和平与生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