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3770

8.2《登高》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14316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言”诗圣———识其作者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八句四联)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平仄交互的原则) ④讲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 《登高》为什么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节奏上:平仄变化。 结构上:起承转合。 意境上:大开小合。 总结“顿挫” 表现 既然是七律第一,其韵律自然成器。 杜甫人生四时期 早年生活(712-746年)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襄阳,出身京兆杜氏名门。少年时展露诗才,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结识李白、高适,写下《望岳》等豪迈诗篇。 长安困顿(746-755年) 35岁赴长安求仕,遭遇李林甫“野无遗贤”阴谋落第。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赏识,仅获微职。期间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矛盾,创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现实。 安史之乱(755-759年) 战乱中陷长安,冒险投奔肃宗获左拾遗职,因直言被贬。流亡期间写下《春望》《北征》,记录战乱惨状。759年幼子饿死,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痛陈“所愧为人父”。 西南漂泊(759-770年) 辞官后辗转秦州、同谷,759年底入蜀建草堂。晚年漂泊荆湘,临终前仍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诵”《登高》———感其韵律 zhǔ 杜甫 zhuó 沉郁,悲壮…… 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你的聆听感受。 “顿挫” 主要指诗歌抒情跌宕,格调抑扬。(形式)。 “沉郁顿挫” 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 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内容情感)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写了哪些悲?怎么写的呢?从诗中找出体现“悲愁”的意象加以分析。 缘景明情 “赏”《登高》———品其意象 风急 天高 猿啸 渚清沙白 鸟飞回 秋风是凛冽的,使人感到非常冷。身冷心更冷。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听到猿的哀鸣,使人内心非常悲凉。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清”“白”冷色调,突出环境的肃杀凄凉。又写出壮阔宏大的背景。 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写尽孤独哀伤。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 ———郦道元《三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岳飞《满江红》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啼” ———李白《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啸,蕴含力量感和磅礴气势,与“风急天高”的广阔空间产生共鸣,壮阔又悲凉。 首联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