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建安风骨何处寻 慷慨悲凉《短歌行》 曹操 短歌行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乐府诗、作者曹操等相关常识,熟练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知识链接 1.行———古代诗歌体裁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2.关于「歌行」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知识链接 3.关于乐府 广义上讲,可以入乐的诗都称为乐府诗,有多种含义: (1)指宫廷主管音乐的部门,这种官方机构在秦、汉时已经设立。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以及创作歌辞等。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2)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曹操创作的《短歌行》属于此类。 (3)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仿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而写作的诗,通常被称为“新乐府”,如白居易《琵琶行》。 (4)宋元以后 “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为它们最初也是配乐演唱的。 乐府与古诗 (1)乐府可歌,古诗不尽可歌 (2)乐府诗多长短句,古诗,除四言外,多为五、七言 (3)乐府内容多为记功述事,古诗主言情 (4)乐府诗贵遒劲,古诗当温雅 作品风格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现存诗歌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苦寒行》《薤露行》《蒿里行》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观沧海》。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建功立业。 譬如朝露 慨当以慷 青青子衿 呦呦鹿鸣 鼓瑟吹笙 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 契阔谈讌 绕树三匝 周公吐哺 Pì Kǎi Kāng jīn yōu sè shēng duō qiān qì yàn zā bǔ 读准字音 解释词义 对酒当歌 杜康 子衿 苹 鼓瑟吹笙 掇 越陌度阡 厌 契阔谈讌:讌,同“宴”,宴会 (通假字) 何以解忧: 宾语前置句,即“以何解忧”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烟” 和 “月” 同时笼罩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