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672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10月)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3次 大小:79860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片,试卷,语文,10月,质量检测
  • cover
202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h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何谓“意象”?即使把讨论严格限定在诗学的范围内,人们对“意象”的定义也是言人人殊, 有些未免抽象难解或宽泛无归。为免缠夹,只在诸家定义中选择最为平实的一说:“意象是融入 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本文所论述的 “意象”,必须兼有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凡是写进诗歌的物 象,即使只是日、月、风、云等无修饰的名词或是流泪、沉思等简单动作,也已经过诗人的观照从 而融入了主观情意,皆可视为“意象”。相反,如“惆怅”等表示情绪的词,或如“当时”“此夜”等表 示时间的状语,由于全无客观物象,属于“闲字”,便不被看成“意象”。 封 如果从意象密度的角度来衡量唐诗艺术,是否会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呢?中国古典诗歌 是极其精练的语言艺术,言约而义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 如水的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因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 爵 有限,而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词赘句的存在。从意象 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 的意象或多或少,当然意象多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 能达到言约义丰的效果。 比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联诗究竟妙在何处呢?明人李东阳解得最好: “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所谓“句中 线 不用一二闲字”,就是句中没有与意象无关的无用之字。所谓“意象具足”,就是意象充足、完备。 的确,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 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千净利落,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意 郭 象的密度很高。除了“鸡声”,五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可以称为视觉意象。在万籁俱寂 的清晨响彻远近的“鸡声”则是动人的听觉意象。英国诗歌理论家休姆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 一种视觉和弦。”其实若干个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或其他能留给读者鲜明印象的意象都能组合 成一种和谐的诗境,这两句诗就分别由三个视觉意象或听觉意象构成,句中省去了所有的关联 词,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 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辛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6-44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