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9893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1474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月月,答案,试题,语文,育才
  • cover
重庆市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先在答题卡上准确工整地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 3.请在答题卡中题号对应的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损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天人互动的层面看,“群道”不仅具有人道的内涵,而且具有天道的意义。《荀子·王制》中说:“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这里的“万物皆得其宜”同时涉及人道与天道。如果治理合宜,那么世间万物都将各得其所。 当“群”仅仅被理解为人所以能够生存的条件时,其着眼之点主要是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单纯地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往往可能导致对自然的过度支配与占有,这又反过来会使人的生存条件受到影响。而真正意义上的“群道”不仅旨在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而且意味着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可视为对群道原则的引申。 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都有自身的内在法则,对待自然(天地万物),则需要充分尊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处理社会领域中的事宜,需要合乎礼法。由此,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内在法则而发展;从人道的角度来看,依乎礼法,则不仅可以使社会之中一般民众人心归一(“百姓一”),而且将得到有德之士的拥护(“贤良服”)。百姓和贤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百姓一,贤良服”也相应地体现了本于群道的多样治理效应。如果说,贤能与礼法的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合群之道,那么,天人合宜、人际和谐则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 (摘编自杨国荣《合群之道———〈荀子·王制〉中的政治哲学取向》) 材料二: 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前提和根据。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突破了“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思维,“群”不仅是兽群,还是群众,甚至超越了生物群类,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荀子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各种群类具有连续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同群类内部是连续的,水火等无机物与植物、动物等有机物虽是异群类,但也是连续性的。人是高级动物,但只是作为荀子称之为“大共名”的“物”中一种而已,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共生一体。既然共生一体,人必须善待万物。 荀子倡导君子人格,鼓励人们修养君子德性,在生态共同体中以礼义之伦理德性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 如何合群?荀子的回答是“厚敦者也,合群者也”,培植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形成和合之群。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他物的最重要区别,“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如何能群?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如何“能群”关键在“分”。荀子的“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分别”,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与人有不同的职责,人要遵守天的规律,顺应天;但是人也要发挥主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与天地参。二是“名分”,荀子承认人人都有欲求,因而需要名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欲求没有节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